在新中國見過初期,百廢待興。由于開封在中國歷史上幾經沉淪,所以在建國之初汴繡在開封幾乎沒落了。在開封市政府的組織下,于1959年在全市范圍內通過尋查,著急了七位民間老藝人重新組建了“汴繡合作社”,之后發展為汴繡廠。
1959年,新中國建國十周年,河南人民政府要向北京敬獻賀禮,省政府幾經考量選中了開封汴繡作為獻賀禮品。接到任務后,汴繡廠的干部和汴繡技術人員商量,用什么題材能表達全省人民的敬賀之心呢?幾番論證后確定用描繪千年的開封繁榮景象的《清明上河圖》作為賀禮。
由于是第一次刺繡這幅作品,許多難題擺在繡工面前,如何將圖中的地、樹、瓦、橋、舟船、人物、牲畜、樓宇、車等用繡線表現的生動逼真,修攻門集思廣益,觀察生活,總結針法,反復論證,實驗,十位繡工用了近一年的時間,終于完成了這幅具有歷史價值的汴繡作品----《清明上河圖》。
此作品目前存放在人民大會堂河南展廳。也因為它是第一幅運用了眾多汴繡針法和技巧的作品,所以《清明上河圖》也就成為了汴繡第一代表作。